巴瑞克替尼引发血栓的风险评估
作者:药纷享医学部包包
浏览:99次
发布时间:2025-07-04
巴瑞克替尼(baricitinib)作为一种Janus激酶(JAK)抑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COVID-19重症及严重斑秃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其潜在血栓风险也引发了临床关注。本文将从作用机制、现有研究数据及风险应对策略三方面,系统评估巴瑞克替尼的血栓相关安全性。
JAK信号通路参与调节免疫反应与炎症因子释放,巴瑞克替尼通过抑制该通路可有效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破坏或斑秃患者的脱发进展,并在COVID-19治疗中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然而,JAK通路同时参与血小板活化与凝血因子表达,这可能解释其与血栓事件的关联。动物实验显示,JAK抑制剂可能通过干扰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静脉与动脉血栓形成风险,尤其在合并炎症或高凝状态的患者中更易显现。
临床研究数据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长期随访中,巴瑞克替尼组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PE)的发生率较传统合成DMARDs组略有升高,但绝对风险仍较低(约0.5%-1%)。COVID-19重症患者的短期治疗中,血栓风险更为突出,这与疾病本身的高凝状态相关,而非药物独有效应。斑秃治疗的研究中,由于患者群体相对年轻且合并症较少,目前尚未报告显著血栓信号。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增加可能与剂量相关:COVID-19治疗中使用的4mg剂量,其血栓事件率高于类风湿关节炎的2mg维持剂量。
为平衡疗效与安全性,临床使用巴瑞克替尼时需严格筛选患者。对于有血栓病史、肥胖、长期卧床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建议优先选择其他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并鼓励患者保持活动、避免脱水。若出现下肢肿胀、胸痛等疑似血栓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启动抗凝治疗。总体而言,巴瑞克替尼的血栓风险可控,但需通过个体化评估与密切监测实现安全用药。
参考资料:https://www.mims.com/hongkong/drug/info/baricitinib?mtype=gen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