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靶向抗癌药物——非戈替尼
非戈替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通过精准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有效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过度炎症反应,为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其免疫调节特性也带来了多系统副作用风险,需在临床应用中密切监测。
用药初期,约30%的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胃痛等轻度反应,多与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刺激相关,通过分次少量进食或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可缓解。约15%的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若每日排便次数超过5次或伴血便,需警惕药物性肠病,及时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
感染风险是非戈替尼治疗中最需关注的并发症。由于药物抑
制T细胞和B细胞活化,患者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及带状疱疹复发。临床数据显示,用药1年内严重感染发生率达8%,其中肺炎占比最高。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肺病的患者,感染风险可增加至12%,治疗前需完成结核筛查与乙肝病毒定量检测。
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与贫血,约5%的患者用药3个月后出现血常规异常。若皮肤出现不明瘀斑或月经量增多,提示血小板计数可能低于50×10⁹/L,需立即检测凝血功能并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用药者每年应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药物性骨髓抑制。
肝功能损害多见于用药6个月以上的患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或黄疸。治疗期间每2个月检测肝功能,若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3倍,需暂停用药并给予保肝治疗。对于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可提升至20%,治疗前应评估肝脏储备功能。
希望未来更多的研究能够优化疗效,造福更多患者。谢谢大家收看,我们下期再见!